在“安吉游戏”中,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观察,他们充分利用手机拍照片、视频,记录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并同步思考:儿童的这些言行意味着什么?在随后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做点什么、应该做点什么?安吉县孝丰中心幼儿园的戴艺园长结合案例,与我们分享了教师是如何放下主观判断,努力去读懂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儿童观的转变的。


     在“安吉游戏”中,会观察儿童的游戏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教师观察儿童时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在自然的情境中观察儿童的行为;二是在儿童行为发生的时候能将其记录下来;三是客观地记录儿童的行为;四是能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儿童的行为。


在2019年“安吉·真游戏”国际研讨会上,程学琴老师提出:“教师要像人类学家一样研究儿童,带着对儿童的好奇,去观察、发现儿童。”为什么是人类学家而不是科学家呢?通过研讨和反思,我们认为:科学家往往让人联想到的是冰冷的仪器和严谨的实验结果,而人类学家则是温暖的、人文的,能走进人的内心世界。所以作为观察者的教师要像人类学家一样观察儿童、发现儿童、解读儿童。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儿童的言行往往不按成人的意志而转移,如果教师带着固定的标准去对照、观察儿童的行为,就常常会失望、焦虑;如果教师以好奇、接纳的态度去观察儿童的行为,儿童就会带给教师越来越多的惊喜,这种正面情绪会引导教师越来越相信儿童,发现儿童越来越多的了不起之处。


“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竖起耳”是“安吉游戏”中对教师观察的基本原则。看似简单的12个字,真正要落到行为中却很难。“闭上嘴、管住手”,就是要求教师做到最大程度的放手和最小程度的介入,只有这样,才能展现真实的儿童和真正的游戏。“睁大眼”是要求教师全神贯注地看懂儿童在游戏中做了什么,发现儿童的能干。“竖起耳”是要求教师高度集中注意,聆听儿童在游戏中说了什么。通过全息式倾听,教师能尽可能地减少对儿童游戏行为的主观判断。


在安吉的幼儿园里,教师每天用大量的时间与儿童开展一对一的倾听,并将儿童对生活(天气、植物、动物等)和游戏(经历、发现、问题等)的反思性讲述进行客观的记录,让更多儿童的日常学习与发展真实地呈现在教师面前,打开全面了解儿童的另一条通道。


在“安吉游戏”实践初期,教师们对游戏中观察什么、怎么观察等问题存在困惑,不知道观察从何入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各种关于提升教师观察技能的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通过反复研讨和实践,我们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基本视角进行观察。


一、定区域观察


定区域观察是指教师在某一区域内,观察发生在该区域内的所有游戏活动,发现儿童在同一区域的学习与发展。例如,在小山坡区域,教师的观察范围就是小山坡上下的所有游戏。教师可以发现,在坡顶的儿童会用梯子、滑板、浴盆、板车、滚筒、球类等材料,独自或与同伴合作探究物体从各种坡道下滑的奥秘;在坡下的儿童会呼应坡上的同伴,比如有时把自己当成“保龄球”,把滑索游戏玩成“百变保龄球”游戏,乐趣无穷。儿童在自主游戏中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玩得尽兴、玩出名堂。所以,在“安吉游戏”中,我们会保证儿童在同一区域持续游戏的时间,游戏区域一般是一月一轮换,使儿童有充足的时间规划游戏、探索材料、建构场景、创新玩法、深度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在一个区域的持续观察时间一般为一个月,所以教师完全有时间完整地观察儿童游戏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过程中教师会用照片或视频记录该区域儿童游戏的类型、玩法的变化、游戏材料的创新使用、儿童的各种不同表现和不同游戏偏好等信息。通过持续一个月的定区域观察,教师可以发现儿童在游戏中看似重复的行为的细微变化,以及他们在游戏中不断“创造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小步递进的发展过程。儿童在看似重复的游戏中不断调整游戏玩法和难度,创造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以自己的节奏小步递进地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这是教师指导和设计的游戏无法达到的。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实例。


百变保龄球(片段)

◎会躲闪的“保龄球”


六六、小宇等4个人蹲在滑索前方,他们抬头望着即将从滑索上方下滑的欣杰。只见欣杰两手抓紧拉杆,身体往前一倾,“嗖”地一下滑了下来。当欣杰快接近六六他们时,4个幼儿发出了一片叫喊声,同时一起向右侧倒下去,最后只有小宇被欣杰撞到了。孩子们马上从地上爬了起来,开心地说:“太好玩了!”这时小宇对欣杰说:“再来一次。”于是,欣杰准备再次滑行。这次当欣杰快接近孩子们时,4个蹲着的幼儿突然站了起来,一起跑向右侧,边跑边兴奋地喊道:“这下撞不到我们了吧!”


安吉.jpg


◎会穿越的“保龄球”


欣杰正要滑下来的时候,六六张开双臂对欣杰说:“你滑的时候腿要这样分开。”到了耀顺滑的时候,鹏鹏立马跑过去对他说:“你滑的时候腿要分开。”说完,鹏鹏就和婉钰、六六等3人蹲成了一排,小宇蹲在了他们后面,形成一个倒三角形。见耀顺滑下来时双腿没有分开,婉钰和小宇分别往两边跑了出去,其他两人则低下头蹲在地上。接着,六六对下一个准备滑滑索的安安叮嘱道:“滑的时候两条腿要分开。”边说边示范。安安点头说好。安安准备滑滑索时,对下面的小朋友说:“别躲,趴着啊!”说着,他便分开两条腿滑了下来。下面4个幼儿便马上趴下,安安顺利地滑下去了。下面是游戏后的分享记录:


师:为什么要双腿分开滑呢?(让幼儿反思新规则形成的理由。)


幼:这样像钻山洞一样的,很好玩,而且很难的。


幼:这叫穿越,是高难度的。


师:谁来介绍一下穿越的玩法?(帮助幼儿梳理新规则的具体要求。)


幼:滑下来穿越“保龄球”的时候双腿一定要分开,才能穿越过去,不然就过不去了。是六六让我们把双腿分开滑下来的,是他在指挥我们。


幼:穿越就是从“保龄球”上面越过去,当保龄球的小朋友就在原地趴着不动。滑滑索的小朋友滑下来的时候双腿分开,就不会碰到“保龄球”。


师:还有其他穿越的办法吗?


幼:还可以两只脚勾起来,不要碰到在下面当保龄球的小朋友的头就可以了。


幼:快要碰到的时候,把身体晃一晃,从旁边躲开,就碰不到了。


◎不同数量的“保龄球”

6个球的挑战


这一次“保龄球”更多了,欣杰对小朋友们说:“你们都站到我的后面来,快点。”见小朋友们都没有理他,欣杰对一旁的婉钰说:“到我后面来。”婉钰就排到了他的后面,接着豪豪排到了婉钰的前面。“子博,排我后面。”欣杰大声喊着,子博便排到了最后,中间又加入了2个人,最后6个人站成一列。


小小刚准备滑下来,欣杰、佑佑、婉钰、豪豪、米乐这5个人都跑向一边,只剩子博一个人站着没动。看到小小还没有滑下来,其他5人又跑了回来。小小看见他们站成了一列,便从上面滑了下来,快接近终点的时候,6个人跑的跑、跳的跳,都成功地躲开了。


1个球的挑战


轮到小黄滑滑索了,下面的6个人照样站成了一列。可是过了很久,小黄还是没有滑下来,子博在下面抱怨道:“怎么这么慢呀!”小黄大声喊:“佑佑后面有5个人,走。”于是,佑佑让后面的小朋友都走开。马上,小包和欣杰等3人又排到了佑佑的后面。小黄又说道:“你们3个。”佑佑对他们说:“他说你们3个走开。”他们便走到了一边。小黄接着说:“过去一点,你们两个。”意思是让小包他们两人离远一点。等其他人全部走开只剩下佑佑一个人时,小黄说:“这就对了嘛!”大家一直催:“快滑,滑吧!”小黄对佑佑说:“佑佑站好。”说着,“嗖”地一下滑了下来,和佑佑碰在了一起。以下是游戏后的分享记录:


师:“保龄球”为什么要变少呢?(引发幼儿说出将球由多变少的理由和想法,思考球的数量变化与游戏难度变化间的关系。)


幼:一个人就可以单独决斗了。


幼:因为我想试试一个“保龄球”好不好玩。


师:“保龄球”增多和减少玩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引导幼儿结合游戏经历,说说对由数量变化带来不同挑战所获得的感受。)


幼:我觉得一个人站在前面的时候更加刺激,我就喜欢站在最前面。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玩?为什么?


幼:我觉得人多好玩,人多就可以和别人一起对抗。


幼:我觉得一个人好玩,一个人更加刺激。


幼:与一个人对决的时候,瞄准起来难度更高,不容易击中,更刺激,更好玩。


在持续一个月的“百变保龄球”游戏中,教师发现,孩子们虽然玩的是同一个游戏,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共同协商—制定规则—灵活运用规则”,使游戏持续进行,他们不断变化玩法,越玩越精彩。


二、定个人或小组观察


定个人或小组观察是指教师选择固定的个体或者小组成员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并对观察对象在一定时间内的游戏状态进行完整的记录。


一般来说,定个人或小组观察时,教师心里有一些基本的观察方向,如儿童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的过程、重复性学习的表现、游戏难度的自我调整、游戏材料的创造性使用等。下面是一个定个人观察的案例。


◆推滚筒(片段)

1个滚筒推3个滚筒

安吉02.jpg


阅阅站在一个滚筒上,在他前方大约半米处有3个排在一起的滚筒。只见阅阅身体微微向前倾,双腿稍稍弯曲,双脚小步交替行走在滚筒上,控制着脚下的滚筒向前滚动。当脚下的滚筒撞击到前面的滚筒时,阅阅的身体有很大晃动,前面的滚筒却没有前进。于是他先蹲下来,然后双手扶着前面的一个滚筒站了起来。等身体站稳后,阅阅控制脚下的滚筒往后退了一点,再重复刚才的动作,使脚下的滚筒向前滚动去撞击前面的滚筒。这一次撞击时,阅阅身体向前倾斜,还是没有推动前面的滚筒。阅阅便从滚筒上跳下来,调整了4个滚筒的距离,再次尝试。阅阅用同样的方法控制脚下的滚筒,在脚下的滚筒与前面的滚筒撞击时,他大幅度地摆动双手,以保持身体平衡,这一次终于推动了前面的滚筒。


1个滚筒推4个滚筒

这一次阅阅尝试用1个滚筒推动4个滚筒前进。第一次,他用之前的方法以1个滚筒撞击前面的4个滚筒,结果前面的4个滚筒纹丝不动。阅阅控制脚下的滚筒向后退到距离前面4个滚筒大约四五米的地方,双脚交替快速走动起来,脚下的滚筒快速地撞击前面4个滚筒,前面的滚筒向前移动了大约1米的距离。接着,阅阅重复做了4次撞击,每次撞击时,都会拉开脚下的滚筒与前面4个滚筒间的距离,最后一次撞击时,他将两者的距离增加到了七八米。阅阅终于顺利地将前面的4个滚筒推到了操场的另一端。


安吉03.jpg


安吉04.jpg


以下是游戏后教师与阅阅一对一的倾听和记录:


阅阅:我一开始用1个滚筒推动3个滚筒,后来我想推动4个滚筒,4个比3个难推一点。推3个滚筒的时候,我只要与前面的滚筒稍微拉开一点距离,前面的滚筒就会前进。推4个要远一点才能前进一点点,也就是说,我让脚下的滚筒退到离前面的滚筒远一点的地方,然后加快速度撞击前面的滚筒,远一点就可以厉害一点。


师:“远一点就可以厉害一点”是什么意思呢?


阅阅:开始距离没有很远,后来在推4个滚筒时,我发现距离远一点可以多向前推动一点。再后来我尝试离得更远了,远一点撞击的力量就大,只有一点点远是没有办法用很快的速度撞击的。


师:这是为什么呢?


阅阅:太近没有办法加速度,远一点就可以站在滚筒上面加速度,就会跑得很快,跟跑步起跑那样快。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除了在游戏现场观察阅阅(个人)用一个滚筒推动多个滚筒的探究过程,还通过一对一倾听和记录,了解到阅阅游戏行为背后对增加滚筒个数与增加游戏难度、加大距离与加大撞击力等关系的思考。这些发现让教师对儿童游戏的价值有了进一步认识,发现游戏中的学习无处不在,使教师改变了对儿童的固有看法。


三、定材料观察


定材料观察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儿童如何使用材料开展游戏的情况。在定材料观察中,教师需要给予儿童以下支持。


第一,允许并支持儿童跨区使用材料。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在传统模式下,儿童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使用固定的材料,这大大限制了儿童在游戏中的创造性行为。在“安吉游戏”中,使用材料的原则是不限定玩法和空间,即儿童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材料、玩任何游戏。他们可以使用不同材料进行组合,赋予材料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以满足游戏的需要。


第二,创设支持儿童自主使用材料的环境。在“安吉游戏”中,材料的取放原则是“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材料摆放的位置首先考虑儿童的需要,处处体现儿童的视角。材料投放或调整后,教师要进行持续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材料的数量、种类、摆放位置等,保证儿童能真正自主地使用材料。


在定材料观察中,教师可以观察同种材料的不同玩法,也可以观察不同材料的同种玩法,在观察、记录游戏材料玩法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儿童有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对儿童的游戏表现有与以往不同的理解。以前,教师总认为只有为儿童设计好游戏场景,儿童才会玩游戏。因此,教师总是费尽心思设计游戏区的环境,如餐厅、理发店、医院等,精心制作或购买各种逼真的游戏材料,如荷包蛋、吹风机、听诊器等,结果发现儿童在这样的场景中反而玩不起来,游戏区无人问津,游戏中的儿童经常出现不投入、不快乐的现象。而在“安吉游戏”中,一个玩具柜、几盒积木、一些串珠等,就能让儿童玩出很多游戏。下面是我们观察到的其中一个案例。


◆理发师豪豪(片段)


豪豪扮演的是一名理发师。只见他脱下自己的外套给“客人”当围布,然后一只手轻轻地将“客人”的耳朵往下按,另一只手拿起旁边的一块长方体积木,轻轻地在“客人”耳朵后的头发上来回推动,推完了左边推右边。推了一会儿以后,他说:“好了。”随后解下“客人”身上的“围布”,在旁边用力抖了抖。这时,又来了一位“客人”要洗头发。阅阅拿了一个方形积木盒放在“客人”的脑袋后面,让“客人”的头往后仰,自己迅速地在“客人”的头部捋了一把,随即拿起一块麻将形积木在“客人”的头发上挤捏了两下,然后放下,再换一个,又捏了两下,接着,他拿起一个黄色大纽扣积木在“客人”头上来回搓动,搓好以后,他顺手拿起一旁的小毛巾帮“客人”擦了擦头发。

安吉05.JPG


在这个案例中,豪豪用简单的积木等材料替代理发工具和洗发用品,如用积木盒替代洗发盆,用长方体积木替代电推剪,用麻将形积木替代洗发水瓶,用纽扣积木替代洗头刷,用自己的外套替代围布等。


在“安吉游戏”中,儿童通过再现生活经验,赋予材料特别的意义,玩出了逼真的游戏;在“安吉游戏”中,儿童的材料替代行为到处可见,成人的设计根本比不上儿童的创意,儿童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当我们把几年的观察经验绘成儿童发展能力地图时,我们会更坦然地放手,我们会更尊重儿童的需要,我们会更从容地支持儿童攀登自己的“阶梯”。


只要我们打开心灵去观察和欣赏儿童是如何游戏的,去发现儿童在游戏中能做什么,在发现中深刻反思过去对儿童的看法和做法,我们就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儿童观的“破”与“立”,建立起全新的儿童观——儿童是值得相信的、有巨大潜力的、主动的学习者,儿童是值得被尊重和深爱的。

来源:幼儿教育杂志 戴艺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