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戏背景

1.南区的彩虹跑道地势平坦开阔、地面柔软,周边投放了滚筒、轮胎等多种低结构材料。初见滚筒,孩子们只是在滚筒里钻进钻出,来来回回滚动滚筒,尽情感受这个圆滚滚的东西带来的独特体验。4月6日,从汐汐开始尝试站上滚筒的那一刻,一场滚筒上的自我征服由此开始!

滚筒1.png

2.游戏历时2个多月,时间跨度长,参与孩子多,基本游戏框架如下:

二、游戏过程与支持

(一)初探滚筒:我要站上去

最初,汐汐趴在滚筒上,试图用力将腿抬上滚筒,但紧接着就会从滚筒上掉落。她在爬上与掉落的循环往复中坚持了约30分钟,但均未成功!之后萱萱的加入,让她开始调整上滚筒的策略。

1.借物上滚筒。

她和萱萱把滚筒滚到了大型攀爬架的一侧,反复调整让其一端靠在攀爬架上。随后,她一手抓着攀爬架,一手扶着萱萱的手,开始慢慢尝试站上滚筒,并试图向前行进。她每次挪步前,手也会跟着向前换位置,但几步之后,她就会停止(图1)。几次之后,两人就会交换位置,轮流进行尝试,她们走的距离变长了一点。

同时,汐汐的玩法引发了其他孩子上滚筒的多种方式:有的用轮胎,有的用海绵垫子,有的是同伴搀扶……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孩子站上滚筒,但如果缺少外物或外力支撑会迅速掉落,无法独立行走。


滚筒2.png

图1 汐汐借助攀爬架上滚筒


解读:

1.前期经验的迁移。前期游戏中,幼儿熟知滚筒易滚动的特点,知道想要上去并不容易。于是借物或借力上滚筒的方式应运而生。

2.风险的自我预估。汐汐上滚筒后,始终有一只手紧紧抓住攀爬架,前行时眼睛看着脚;即使有同伴协助也没有放开;说明她对风险和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预估,且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支持策略:

1.综合判断是否介入。游戏初探期,汐汐虽多次探索失败,但在其情绪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教师并未介入,而是选择默默观察。

2.重视游戏后的分享。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尝试,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但此时的安全仍是一个及时且必要的关注因素。于是,我以“怎样上滚筒更安全”为话题展开讨论,以此增加孩子们的自我保护经验。

汐汐说:眼睛看着前面,不能看脚。

宸羽:爬上滚筒不着急走,要等身体站好以后才可以走。

航航:走滚筒的时候速度要慢,速度要慢,不要着急,越着急走得越快,越容易掉下来。

桐桐:感觉要掉下来时要快速跳下来,双脚着地,不能让膝盖先着地。

2.独立上滚筒。

一周后,孩子们已不满足于借物上滚筒,只见航航后退一步,双臂撑在滚筒上用力向上一跃,接着左腿抬上滚筒,但因滚筒晃动,他立刻掉落,失败;再次尝试,差一点点就成功了;第三次、第四次失败;再来……他终于不用借助外力顺利爬上滚筒(图2)。

滚筒3.png

图2 航航尝试独立上滚筒

解读:

1.重复性行为的价值。从用力跳起上去一条腿到两条腿,爬上滚筒的姿势从跪着、蹲着到成功站起来,每一次的重复都对幼儿掌握这一技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兴趣引发探索与坚持。他对站上滚筒这一游戏意愿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所以他才能在一次次的尝试与探索中坚持并最终如愿以偿。

支持策略:

1.让孩子有更多的试误空间。幼儿在不断的试误和探索中建构经验,这是一个正常且必然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支持与放手。

2.情感上的支持与认可。独立上滚筒,是孩子自我挑战的突破,我以拥抱回应并将其视频在班内分享。一是使航航的小策略得以推广,增强他的自信心;二是帮助其他幼儿获取游戏经验。在第二天就有3-5个孩子能摆脱辅助物上滚筒、走滚筒。

大约2周后,孩子们轻松站上滚筒、走滚筒。这段长约15米的彩虹跑道,大部分孩子已挑战成功,单纯走滚筒前进的游戏,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的游戏需要,他们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尝试!


(二)再探滚筒:花样走滚筒

1.单人滚筒游戏——筒上转身

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在滚筒上后退、转身、调转方向。在这里我重点关注了格格的腿部动作及其不同转身方式。

(1)初次转身。格格先是将滚筒停住,左脚站立不动,用身体的力量轻轻带动右脚完成转身(图3)。

(2)转身技巧升级。待身体和滚筒达到平衡状态,在滚筒速度减慢时,右脚先转,左脚随即跟上;虽然转身后身体会轻轻晃动,但在马上调整后顺利前行。


滚筒5.png

图3 格格初次转身

解读:

巧用平衡经验。格格运用“滚筒停住、一只脚不动、身体带动另一只脚转身”的动作来帮助身体保持平衡,转身动作灵敏,说明幼儿有着较强的平衡能力和一定的平衡技巧。

支持策略:

1.经验梳理。每一次游戏后的分享都是幼儿反思、经验传递的关键一环。“做了”不一定能够形成经验,但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激发幼儿实现自我经验的梳理。

2.经验传递。筒上转身是游戏走向深度的一次重要转折,向同伴传递经验不但可以引发同伴学习,亦可打破常规思维,引发新玩法。

3.教师滚筒挑战。教师自己走滚筒和看孩子走滚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当教师开始尝试的那一刻,对于孩子已经是最好的支持。为此,我的配班老师为了和孩子并肩前行,也加入了游戏行列。

筒上转身、同伴比赛、挑战老师、在滚筒上轻轻跳,甚至走在滚筒上可以谈笑风生……

滚筒还可以怎样玩呢?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新想法,开启新一轮的游戏探究之旅!

(二)双人滚筒游戏——进阶玩法

1.二人同向走滚筒

桐桐和萱萱两个人尝试玩同一个滚筒,二人约定“想要跳下时,提前喊跳!”二人爬上滚筒后手牵手前行(图4),萱萱喊着:“跳。”随后桐桐被一起拉下。

滚筒5.png

图4 二人同向


我和她们进行了现场对话和分享。

师: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

桐桐:萱萱跳的时候没提前说就跳下来了,我差一点摔倒。

萱萱:我说了“跳”才跳下来的。

桐桐:你应该提前说:123,跳。准备好了再跳才行。

师:那你们两个人玩同一个滚筒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桐桐:我们俩牵着手一起走,要走得一样快。

萱萱:如果不走了,滚筒就会停下来。

师:还有其他的补充吗?

桐桐:我们如果想要跳下来,还可以提前放手,各自跳下来也不会受伤。

原来两个人玩同一个滚筒,不但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也要关注同伴的表现;有问题提前说,让同伴有所准备以免受伤。

解读:

1.幼儿与他人的关系是通过移情和社交实现的。一开始,萱萱从自身情况出发仓促跳下,而桐桐尚无准备便被一起拉下。师幼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能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感受是幼儿合作行为的基础。

2.磨合中习得合作。两人同玩一个滚筒,在行进速度、行进步伐、平衡能力等方面都需要更多默契,而这种默契需要在不断的磨合中逐渐习得。

支持策略:

我及时肯定了孩子们的新玩法,并在现场与孩子们进行了小组分享,鼓励有能力的孩子结伴尝试合作玩滚筒。

2.二人反向走滚筒

宸羽突发奇想:“我们可以转过身来玩啊!”她们两个先后爬上滚筒,然后汐汐面向前方,宸羽转身向后时身体微晃,在汐汐的帮助下达到平衡,两人一前一后行走(图5),滚筒顺利前行,一直持续了接近十米,挑战顺利完成。

滚筒6.png


解读:

幼儿的动作技能发展,正是在不会到会、不熟练到熟练的自我挑战中小步递进地实现的。当一个个小的动作技能被熟练掌握之后,他们会将单个动作技能进行组合成为一个协调的动作。从尝试站上滚筒、走滚筒到滚筒上的转身,孩子们逐渐整合习得二人反向走滚筒。

支持策略:

1.有目的的观察。游戏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可以有效观察和记录到特定对象有意义的游戏行为和经验。

2.鼓励幼儿以游戏故事、回看视频等方式对自己的游戏进行反思,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游戏技巧。

玩滚筒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很容易就会相遇。每次遇上,孩子们都会选择跳下,再重新开始。一次相撞时,宸羽说:我们交换滚筒试试吧!宸羽的一个小想法,引发了新的探究!

3.二人交换走滚筒

初期尝试:宸羽和桐桐各踩一个滚筒面对面走来,两只滚筒相撞后,两人先抓住对方胳膊,宸羽先跨出右脚去踩桐桐的滚筒,刚碰到滚筒,桐桐的滚筒就向后退了一点,宸羽的左脚也将自己的滚筒蹬开,宸羽从滚筒上掉了下来,桐桐也快速从滚筒上跳下来。

游戏后视频分享:

师:“为什么她们最开始没有成功呢?”

文涛:“交换的时候滚筒滚动没有站稳。”

嘉铄:“她们俩拽着衣服容易倒。”

桐桐说:宸羽还没趴在我的滚筒上,我就去了她的滚筒,所以就失败啦。

师:“用什么方法交换才会成功呢?”

宸羽说:“换滚筒的时候提前说,等滚筒不动了再换。”

桐桐说:我们俩的滚筒要挨在一起,要一个人换了另一个人再换,不能急。

航航:“趴的低一点试试,站着总是掉下来。”

解读:

思考猜测是对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和要使用的方法进行的预测。孩子们在视频回放后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正是孩子们思考和推理的过程。

支持策略:

1.倾听孩子。幼儿的一个新想法可能就是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星星之火”,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幼儿的想法,关注幼儿的表现,并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

2.适时的提问能引发幼儿的思考,幼儿持续的游戏兴趣离不开教师的持续关注与支持。

滚筒7.png

图6  二人蹲着交换滚筒


分享后的尝试:第二天尝试,换筒后的稳定性依然不足……第三天,交换方式出现变化:当滚筒靠近、两个滚筒全部停稳后,宸羽说:“一二,换”,两人弯腰下蹲,完成滚筒互换(图6)。之后的游戏中,她们交换玩滚筒的动作越来越娴熟,换滚筒的方式也从趴着、弯腰交换变为站着交换。

解读:

1.平衡能力是身体保持平稳、安全的前提。幼儿知道无论何种交换方式,必须保证身体的平衡。“等两个滚筒稳住后再交换”不止是幼儿平衡能力的再提升,更展现了幼儿的游戏技巧;而趴着或弯着腰交换则是利用了“重心降低、更容易保持身体平衡”的游戏策略。

2.正视失败的价值。失败在一定程度为幼儿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机会。每一种新玩法因难易程度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失败。

4.多人滚筒游戏

长时间的二人滚筒游戏为多人游戏提供了大量的有效经验,滚筒游戏进行的如火如荼,新的玩法升级,从三人行到五人行再到七人行,孩子们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江湖”。

玩法一:横向走滚筒

(1)三人行

第一次尝试三人行的是汐汐、格格和凡凡,几步之后,凡凡就跳了下来,三人同行游戏失败。孩子们发现只要有一个小朋友走不好也没法玩同行游戏。要想一起走,先要自己走得很熟练,不然就会掉下来。多次磨合下,三人行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游戏兴趣!五人同行游戏应运而生。

(2)五人行

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同行游戏,他们开启了五人同行的游戏模式,却遇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难题。

我们以硕硕的游戏故事(图7)为讨论点,结合视频进行分享。

师:五个人手牵手,为什么走走会“咬住”走不动了呢?

宸羽:走着走着,滚筒会有一点点斜,就咬住啦!

师:那怎样才能不让滚筒“咬住”呢?

硕硕:我们都得走得一样快才行啊!

桐桐:只要能正直往前走,滚筒就不会碰到一起。

五人行的探索持续时间长,最初从能走2米左右到5米再到10几米,孩子们在失败中进行策略调整,3天左右五人同行游戏调整成功!7人挑战顺利通过(图8)!  

滚筒8.jpg

图7五人同行游戏表征     图8  七人同行


解读:在探索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多种问题,正是无数次的探索与体验,将问题一一击破。这个过程正是幼儿获得更具逻辑性、系统性经验的过程,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着经验的建构。

玩法二:纵向走滚筒

横向多人同行游戏调整成功,还可以怎样玩呢?孩子们将滚筒竖向排列,自创了一系列的游戏玩法:去郊游、超级火车、赶小猪……

“赶小猪”比赛(图9):第一轮参赛的的是航航和汐汐,宸羽负责记分(图10)。三个滚筒纵向排列,航航和汐汐站在最后一个滚筒上,比赛哨响,二人同时出发,用最后一个滚筒推动前面两个滚筒一起前行。汐汐的速度很慢甚至出现卡顿;航航最开始速度略慢,前行速度越来越快第一个到达终点。

滚筒9.jpg

图9 赶小猪                      图10 记分表


解读:

1.失败的汐汐说滚筒太重了,像小猪一样走不动;航航是男生力气大,所以才赢了我。她意识到了推力的重要性,三个滚筒纵向排列,前进的速度取决于最后一个滚筒的助推力,而航航力气大占据了比赛的有利条件。

2.《指南》指出:5—6岁幼儿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记分表中,宸羽以红色、蓝色区分两队,参赛幼儿的学号、参赛顺序、得分展示等表现出幼儿成熟的统计能力,总分的计算和比较则展示出幼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的迁移和应用。

3.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前书写能力,一是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二是能借助游戏,感受记录的作用和意义。

 支持策略:

1.记分经验的分享。进入大班尤其是下学期,记分表的应用变得常见。前期幼儿在其他游戏中有记分经验,但在本次游戏中幼儿的分类、统计能力明显增强,得益于游戏后的梳理分享,使得记分表逐渐规范化。

2.幼儿平衡经验的梳理。从两人到三人、五人到七人游戏,幼儿的平衡经验和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每次游戏后,教师将孩子关键的平衡经验和技巧进行梳理(表1),帮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孩子的发展。

表1  基于幼儿游戏问题的梳理及支持

滚筒10.png

以上是我对再探滚筒游戏的梯级梳理,是我反思幼儿游戏的重要途径。

(三)趣玩滚筒:超级滚筒王

三周后,滚筒玩法越来越多,孩子们将多种低结构材料纳入游戏,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有的玩冒险游戏,有的玩轨道游戏。孩子们自选玩伴、自主命名、自定规则,继续尝试创新玩法。

玩法1:大小滚筒+呼啦圈

(1)套圈游戏。规则:小滚筒放在场地中间,拿一个呼啦圈上滚筒,呼啦圈套中小滚筒者赢。

(2)跳圈游戏。一是把呼啦圈扔在地上,等滚筒滚近后,双脚跳进圈里;二是多个呼啦圈并列,靠近滚筒的圈分数低,跳中越远的圈得分越高。   

玩法2:大小滚筒+皮球

(1)投球游戏。将橙色小滚筒竖放,挑战者抱皮球上筒,踩动大滚筒前行,将皮球扔向橙色滚筒,扔进滚筒口为赢,筒口略小,多次尝试失败!

(2)保龄球游戏:规则调整:皮球扔过去击倒小滚筒即为赢。

玩法3:超级滚筒王

随着游戏的深入,孩子们的游戏难度不断升级。

升级1:孩子们将6个木梯整齐摆成两列,白色滚筒竖放在终点处。先将滚筒滚上木梯,然后手抱皮球在木梯上走滚筒至终点,将皮球投进白色滚筒(图11)。

升级2:白色滚筒平放,口朝向木梯,幼儿走至终点时,将皮球滚进滚筒(图12)。路线也由木梯改为木板+木梯。

随着孩子们走滚筒技能的娴熟,孩子们能有效借助周边环境和材料开发新游戏,每次游戏不是以结束告终,而是意味着一场新游戏的发生,新的滚筒游戏一直在继续!

滚筒12.jpg


解读:

1.滚筒在木梯上的行走,不止有滚筒自身67厘米的高度,还有木梯8厘米的高度,这是孩子们平衡能力与技巧的大挑战;孩子们由徒手上滚筒到持球冲上滚筒,在接近终点时控制滚筒的速度“投篮”成功,更是肢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的提升与挑战,是游戏让孩子真正成为滚筒江湖上的“超级王者”。

2.自定游戏规则。游戏中幼儿的自主性强,能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和游戏经验,根据游戏不断变化的需要,主动提出游戏规则。值得肯定的是他们能根据最新的游戏进展做出相应的调整,体现了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规则的遵守和运用。

支持策略:

1.重视幼儿计划性的习得。游戏计划是幼儿为达成自己的游戏意愿所作,其可行性透过幼儿在游戏的探究、尝试中体现。《指南》指出:5—6岁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计划并执行。一是教师鼓励幼儿以图画表征、语言描述等不同形式设计自己的游戏,并计划性收集游戏材料;二是计划实施中可能会遇到不确定性的问题,需要及时做出调整。

2.低结构材料的支持。游戏创生阶段,幼儿需要更多元的游戏材料。不同规格的滚筒、梯子、长板等可移动、可组合的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为游戏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可变性(表2)。

滚筒11.png

三、游戏价值及思考

一个毛毛虫滚筒引发了孩子们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站上去——走起来——花样走——自创游戏。看似是一个运动游戏,但是涉及了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包括平衡运动能力、逻辑思考、人际交往、想象创造、团结合作等方面,同时专注、抗挫、坚持的学习品质在每个孩子身上熠熠发光。

1.自定步调,实现突破。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游戏中,每个孩子都在实现着自我征服,且逐步走向并肩作战,他们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江湖”!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江湖规矩”,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在一次次的尝试、探究、调整中达成游戏意愿。

2.重视分享,经验传递。我利用多种方式和幼儿分享他们的游戏故事,并给予肯定与鼓励。及时发现游戏中的问题与收获,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与见解,分享自己的游戏技巧,促进群体经验的积累。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分享提升,促使个体经验提升为群体经验,推动了游戏中的深度学习。滚筒在并拢的梯子上走不稳,可以试试像铁轨一样把梯子分开,游戏问题的解决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又巧妙的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游戏链接、生长。

3.创生游戏,乐趣翻倍。滚筒游戏在孩子们不断地创生和演变中,从单一到多元,不但被赋予了不同的游戏情境,还自由创设了不同的游戏及共同约定的规则,正验证了“儿童发起的规则游戏是从练习性游戏发展而来的”。游戏中,梯子、长板等大量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为幼儿的深入探究与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套圈、跳圈、保龄球游戏,超级滚筒王的诞生,游戏在一次次尝试、调整中难度升级,孩子们也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实现自我挑战与升级。

4.同伴互助,成长共赢。游戏中,幼儿在与同伴共同游戏、讨论问题、试误调整游戏行为、反思游戏技巧、分享游戏经验中,实现运动技能、游戏经验与社交能力的多元共赢。案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幼儿在进行探索时的交流与谈论,互相帮助爬上滚筒,扶着同伴走滚筒,没有人争抢,也没有人吵闹,一切是那样的自然而然;遇到问题时,游戏失败时,一起想办法尝试解决问题;游戏中,接受同伴的建议,调整策略,重新开始游戏;游戏后,用游戏故事的形式反思自己的游戏;分享自己的技巧与想法,助力游戏向纵深发展。

5.家园携手,助力成长。家长永远是我们游戏的“同盟军”。本学期家长游戏观摩活动中,家长亲身体验滚筒游戏,有的连站上去都成问题,有的在多人搀扶中仍然掉落,有的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家长们纷纷感叹滚筒游戏一点都不简单,在教师视频解读和游戏故事分享中,家长才真正意识到孩子的玩绝不仅仅是“玩玩而已”,而是一个发展的集合。

游戏初,我深感焦虑,总会担心孩子受伤……而当孩子们站上滚筒的那一瞬间,我更加坚信他们能行!这次放手,不但让孩子有机会感受高处不一样的风景,也让我看到了他们自我挑战的勇气与力量!

来源:潍坊寿光市上海公馆幼儿园  郝玉丽  张丛  崔效婷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