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幼儿园一日常规生活考察

最近这两年我在重庆、四川、山东、北京等地对幼儿园一日常规进行了观察,发现我们幼儿园的一日常规生活安排非常碎片化,比如下面就是我观察的其中一所幼儿园的一上午的常规活动安排:


一日生活.png


其实上面这个一日常规生活安排时间表非常具有代表性,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执行的都是此一日常规生活时间表。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时间安排,一个上午,一位老师要组织小朋友进行4~6次教学环节的转换,多的甚至一上午就要进行8次教学环节的转换。


在多次转换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维护幼儿秩序,因为活动中幼儿多且情绪不可控的特点,每次教学环节的转换,教师都需要花近5分钟的时间来建立秩序,在此过程中,遇到有的小朋友跑、闹等情况,教师的情绪会很急躁,不惜通过喊叫、拖拽的方式以维护正常的秩序。


在短短的一上午时间里,教师要进行4~8次教学环节中秩序的维护,压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有些幼儿教师只有二十岁左右,情绪也很难保持温柔、平和,这无疑会加剧师幼关系的紧张。


所以在幼儿园也经常能看到,刚刚开始上幼儿园的幼儿会紧紧跟着保育老师,甚至会一直抓着保育老师的衣角,因为他们“怕”主班老师。


我曾经观察到一个5岁的小男孩,已经上幼儿园2个月了依然紧跟在保育老师身后,当我尝试着和他交谈的时候,他一直在重复着:“我妈妈马上来接我。”这是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多次转换教学环节对幼儿也有影响,他们的行为、思维不断地被打断,这导致幼儿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在不断地被打断中,儿童情绪变得非常烦躁,并且开始不听教师的指导,导致了紧张的活动氛围;一种是幼儿会抛弃自我的想法、自我行动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变得非常顺从。这样的特点会在幼儿成长以后的性格上有所体现。


我一直在想,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能不能有一点自由,赋权给教师,多留一点自由的空间给儿童?能不能减少集体教学和集体活动,让幼儿有一点深度学习?让教师在陪伴幼儿玩耍的过程中起到支架的作用?提倡游戏固然重要,但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一日常规的安排?


在参加会议或者拜访幼儿园时,也曾经咨询过一些幼儿园园长,是否可以将每日常规生活时间安排改动一下。其实园长也知道现在幼儿园一日常规生活安排需要改进,但由于大多数幼儿园都是这样设置的,所以意识到问题的园长也没有动力去改进。


此外,有些园认为要顾及家长的要求。园长的回答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大多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不自信。而这也让我坚信了自己的看法:只有提倡是不够的,还要反对一日常规生活对教师的束缚。


02 /新西兰幼儿园的一日常规生活安排


在2015—2018年,我有机会对新西兰幼儿园进行考察。


新西兰的幼儿园都不大,因为政府核定的幼儿园招生规模几乎都在100人以下,所以新西兰大多数幼儿园都只有60~70个幼儿,且是3~5岁混龄;教师人数多为6~7人,其中包括1名园长,1名保育员,4名教师和1名备用教师岗。


4名教师的任务分配看起来非常随意,主要采用分区域负责的形式,3名教师分别负责室内游戏区、户外活动区等,还有1名教师可以在室内及室外任意活动,用以观察、记录幼儿行为。


备用教师岗是新西兰幼儿园一个特殊设置,是政府要求幼儿园设置的必备岗位。这位教师不常在幼儿园工作,只有在4名教师中某一位因各种原因不能来幼儿园时,就由这位“备用教师岗”的教师来代替。


申请备用教师岗的人都是年龄比较大,有着丰富幼儿教育经验的教育者,他们会被登记在政府的“备用教师库”中,当某一幼儿教师不能来上班时,幼儿园就会向“备用教师库”提出申请,这位教育者就会来到幼儿园。由于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位教师会非常快速地融入幼儿活动中。


在我居住的附近有一家Sandringham幼儿园,它坐落在一个居民小区内,比一般民居大不了多少。整个幼儿园包括一个500平方米左右的建筑,以及一个150平方米左右的院子。建筑里有1个大厅,4个小房间,分别充当办公室(兼接待室)、教师休息室、玩具和材料室、园长办公室(兼会议室)。当然,还有一个厕所和一个厨房。如果不是门口的告示牌,你会认为这就是一个稍大点儿的民居而已。Sandringham幼儿园中有七十多名师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新西兰幼儿园的师幼比也不高,基本上三四名教师照看60~70个孩子,而且是混龄的孩子。但是我能看到幼儿园里非常融洽,这让我领会到热衷小规模幼儿园的另外一个原因,即家庭化的教育环境,会让孩子更熟悉、更有安全感。


在家庭化的环境中,孩子感觉像是到了别的小朋友的家,他/她对这样的环境花一天的时间就熟悉了。而且混龄教育的设置,会增加年龄大的幼儿对刚入园幼儿及年龄小的幼儿的影响力。5岁的儿童对刚入园儿童的安慰,要比老师有效得多。


新西兰幼儿园教学环节是如何安排的呢?


新西兰幼儿园教师分两拨入园,有2位教师上“早班”,会在早上7:30—8:00入园,下午15:30下班,而上“晚班”的2位教师会在上午10:30以后入园,在下午17:30以后下班。幼儿在早上来到幼儿园以后,会自行到有保育员的厨房吃饭。


新西兰幼儿园并不要求儿童集体进餐,而是随意,幼儿想吃就可以去吃。吃完早餐后,教师也不会安排活动,而是任由幼儿游戏。教师会保持所有游戏的儿童都在视线之内,但并不会去干涉幼儿的活动,也会有1名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幼儿从入园一直到10:15都是自由活动时间,从10:15分开始,会进行15分钟的教学活动。教师会随意坐在地上,幼儿也可以选择在教师周围自己喜欢的地方坐或站。教学内容不注重知识的教学。由于参观期间恰值毛利人节,所以那段时间幼儿园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毛利人的文化为主,介绍毛利人的服饰、英雄等。


10:30分,教学活动完毕后,幼儿可以吃点点心,然后再各自游戏至午餐时间。下午幼儿园也安排午睡,但幼儿睡不睡由自己决定,幼儿园并不强求。


关于上卫生间的问题,教师有责任提醒4岁以下的幼儿去上卫生间,对于4岁以上幼儿则是采取幼儿自主的方式,幼儿想去就去,不去,教师不会主动干涉他玩耍。


关于幼儿就餐,新西兰幼儿园采用的也是自主的形式,一般“Tea time”和午餐时间是固定的,其他时间则是不固定的。在幼儿园厨房的墙壁上贴着园里每个幼儿的致敏源。


在参观了新西兰幼儿园后,对比两国幼儿园一日常规生活安排,感觉到两国幼儿教育有以下区别:


第一,游戏化。


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游戏化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一直在被提倡,但有时似乎还停留在“倡导”的层面。在新西兰幼儿园里是真正地让儿童玩,并给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在美术区,幼儿可以自己设计赠送给好朋友的明信片,明信片的设计、颜色采用完全由幼儿自己做主。


如果幼儿不想玩,想躺着,那么他在沙发上躺着,教师也不会来干涉。但在需要干涉的时候,教师是一定会出现的。


我在幼儿园参观的时候,与一个叫威廉的小朋友交上了朋友,我和威廉在区角玩一个“我是超人”的假装游戏。我和威廉都在胳膊上戴上了“护臂”,并互相击打。这个行为在国内是非常普遍的行为,但是在新西兰的幼儿园里,教师马上来制止了我,并告诉我:“在幼儿园里没有竞争。”


安吉66.jpg


第二,对幼儿吃饭、喝水、上卫生间等生理需求的安排。


在我们的幼儿园里,这些生理需求都被当成集体活动进行,但在新西兰幼儿园则完全是个体的需求。如果把生理的需求完全让位于个体,更有利于儿童发展和自我控制,同时,教师也能更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三,对儿童的观察、评估。


新西兰幼儿园对儿童发展的评估观察非常重视,会专门设置1名教师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并会在主题教学活动完成后制作成完整而系统的教学活动观察记录。


新西兰采用的是质化的方式来进行儿童评估,即学习故事。比如在一系列有关毛利人教学活动完成后,他们还专门办了一个有关毛利人教学活动的展览,展览材料包括毛利文化展示以及各个教学活动的展示和对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观察。


03 /对安吉的观察


安吉学前教育往往被称为“安吉游戏”,其实游戏是安吉的教学模式,今天我们介绍一下安吉的一日常规生活安排。


安吉一日生活.jpg


表2:安吉中、大班夏季生活作息时间


在时间段的设置上,安吉学前教育与其他幼儿园并没有太大分别,其主要差异为9:00以后的安排。在安吉学前教育里,9:00以后先进行一次30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然后就是游戏。


在教学安排上,安吉没有把时间切割得更加分散、零碎,而是采用9:00—10:00以及10:00—11:00这样整块的时间安排,并将幼儿加餐、加奶等生活环节融入到区域活动中。


我们看到,在这样的一日生活组织中,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及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的过渡时间,其他时间都是幼儿自由活动。


在9:00—10:00的大集体活动中,由教学活动过渡到区域活动的方式也是非常自由和灵活的,这样的环节转换安排就不需要教师必须在四五分钟之内维持幼儿秩序,避免教师及幼儿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力和情绪波动,也减少了教师在教学活动转换过程中与幼儿的摩擦,从而也令教师更有精力和时间去开展教学活动。

本文标签: 曾晓东